就上学网
首页 > 中国高校 > 北京 >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更新时间:2018-05-22 02:15:57   双一流大学(A类)    关注:

    排名查询     分数线     专业查询
北京理工大学
  • 成才:9 星  社交:8 星  报考难度:较难

  • 类型:工科   管理部门:  211工程、985工程

  • 省市:北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 重点学科:19个  院士:16个  博士点:72个  硕士点:167个

  • 学校电话:010-68913345

  • 官方网站:http://www.bit.edu.cn

  • 北京理工大学奖学金:


    奖学金设置


    目前我校设有:优秀学生奖学金、徐特立奖学金、新生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奖学金、航天长征奖学金、北方奖学金、基金会奖学金、联想奖学金、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大学生奖学金、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学金、哈尔滨东安奖学金、实验班奖学金等30多种奖学金。年奖励金额为1200多万元,奖励人数5000余人次。其中,徐特立奖学金还设中学生奖,其奖励范围:高中三年级学生中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成绩一贯优秀,在本校名列前茅并立志报考或保送到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

    我校从实行招生并轨后,学校的优秀学生奖学金的奖励力度已由原有的每人每年700元、500元、300元提高到2200元、1600元、1000元,奖励面已从23%提高到40%,今年还将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奖励金额。获优秀学生奖学金的学生同时还可获取其它奖学金。




    困难生资助办法


    多年来,我校为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改革配套措施,形成了“以助学贷款为主体,奖学金勤工助学、减免学杂费、困难补助等为辅助渠道”的较为完善的经济资助体系。每年学校都提供足够数量资金用于此项工作。学校承诺:保证不让任何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国家助学贷款是指国家运用金融手段,由商业银行向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发放的用于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并由国家财政给予贴息的人民币贷款。

    凡我校正式注册的本科学生,学习认真、品德优良、诚实守信,因家庭经济困难均可申请助学贷款,申请学生可在新学年开学后10天内由学生本人向所在学院提出贷款申请,并需提供入学通知书或学生证、永久居留身份证复印件,提供家长、同班同学或老师共两名作为贷款见证人。

    国家助学贷款包括学费贷款(含住宿费)和生活费贷款,贷款总额每人每学年不超过6000元,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申请学费贷款或生活费贷款两种不同形式。

    助学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八年,是否展期由贷款人和借款人具体商定。助学贷款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限贷款利率执行,不上浮。助学贷款采取灵活的还本付息方式,贷款本息提前归还的,提前归还的部分按合同约定利率和实际使用时间计收利息;贷款本息不按期归还的,贷款人按规定计收罚息。


     

    北京理工大学就业情况:


    多年以来,北理学子一直以“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6年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98.35%,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为99.58%。毕业生主要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中心城市就业,分布在审计署、外交部、卫生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国务院各部委,中石油、中石化、上汽集团、中国移动等国资委所属特大型国有企业,航天、航空、电子、兵器、船舶等国防科技工业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单位,IBM、微软、摩托罗拉、惠普等外资企业,以及其他国家重要部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事业单位。

    据已经公开的数据, 2006年我校外地学生获北京市人事局进京指标数全国高校排名第一;2006年我校向总参输送毕业生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一;2006年我校向航天科工集团输送毕业生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二;2006年我校向航天科技集团输送毕业生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三;2006年我校毕业生考取国家公务员人数居全国高校第七、国防科工委所属高校第一。

    北京理工大学介绍:

    北京理工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一所理工为主、工理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建国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是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是首批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的高校之一。她的前身是创办于1940年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1943年学校并入延安大学,1946年改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1948年与北方大学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工学院,1949年迁入北京,1950年,中法大学校本部和数理化三系并入,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将华北大学工学院改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2001年学校党委被授予全国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7年,学校以19个办学指标全部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占地4374亩,建筑面积110多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超过28亿元。校图书馆藏书199万余册,电子图书113万余册。在校教职工3532人,其中,专任教师19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共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7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5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3人,博士生导师362 人。全校有各类学生43991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21914人(包括本专科学生14006人,硕士生5222人,博士生2444人,留学生242人),成人、夜大、函授学生7029人,远程教育学生15048人。
      学校设有17个专业学院和基础教育学院,另建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合作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秦皇岛分校;涉及10个学科门类;拥有4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4个国防特色学科,2个一级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二级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17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61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 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部门开放实验室、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另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始终秉承延安精神与延安自然科学院以来的办学传统,坚持国防学科专业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是我国国防高级科技人才培养和国防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被誉为“培养国防高级人才的摇篮”。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校友中,有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鹏,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谢光选院士,雷达技术专家王小谟院士,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等著名科学家;还有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重大工程项目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等。
      学校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以智养德、以德养才、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和“学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教学为先,教学以质量为重”的教育教学思想;按照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要求,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进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推行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在提高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毕业生也因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校坚持以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需要为导向,曾研制和创造了多个新中国第一:1956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并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视第一频道使用权;1958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天象仪,同年还研制出我国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并发射成功;1959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辆轻型坦克,并装备军队;20世纪六七十年代,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低空测高雷达和我国第一台20公里远程照相机,并先后装备军队。“十五”以来,学校科研工作积极为国家战略服务,按照“强化基础,提高能力,军民结合,跨越发展”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在许多优势领域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任务。经过长期的奋斗和积累,学校在空间自适应光学、智能仿生机器人、绿色能源、现代通信、工业过程控制等军民两用技术方面形成了明显的优势。
      学校坚持“立足国防、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的服务面向定位,积极与省市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先后与全国40多个省市人民政府签订了省校、市校合作协议,与百余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军工企事业系统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形成了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探索了地方政府与学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学校高度重视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外100多所大学或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优势和导向、动力、保证作用,牢记老院长徐特立“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的教诲,弘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校风,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勤奋的工作作风、求实创新的精神品格,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素质优良的毕业生。建校69年来,共培养毕业生14.2万余人,产生了17名院士、65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和40余名将军。多年来,广大北理工校友秉承学校的优良传统,为经济社会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热词:北京理工大学

    上一篇:北京体育大学
    下一篇: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站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