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育才告诉您关于“行业高水平大学”的那些事儿
更新时间:2017-08-05 03:38:26 来源:北青网
是选择一所综合性大学呢?还是选择一所行业高水平大学? 这是很多高分考生在高考报考时常常纠结的问题。对行业高水平大学的探索将涉及如下内容:
什么是行业高水平大学
行业高水平大学独特优势
行业高水平大学与综合大学相比孰优孰劣
行业高水平大学发展前景如何
行业高水平大学有哪些
具体内容:
什么是行业高水平大学?
行业高水平大学也有人称其为 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主要是指具有显著行业背景、学科分布相对集中并有突出优势、长期服务于行业发展的高等院校,如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211高校,这些院校行业背景深厚,学科分布集中,办学特色鲜明,服务面向明确,办学目的性强,它们肩负着为我国培养行业所需人才,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任。
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现保留的行业高水平大学有33所,占直属高校的 40% 以上;专业所属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矿产、石油、电力、通信、化工、建筑、交通等 20 多个国民经济行业;在教育部公布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中,挂靠高在校建设的有103所,其中有行业背景的院校占39%。在7所独立建设国家实验室的高校中有4所具有行业背景,值得说明的是这4个国家实验室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的现代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的现代农业国家实验室。
行业高水平大学有哪些独特优势?
第一, 行业背景、学科高峰 是行业高水平大学的显著优势。我国行业高水平大学与新中国共同成长,其主体学科集成了当时各大区域内相关院校的学科专业,创建之初就已经有了良好的学科基础,加之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可谓家底深厚。
行业大学的专业设置往往围绕行业需求展开,人才培养以行业应用为目标,学科分布相对集中。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知识细化创新,通过与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科技攻关,行业大学面向生产和社会一线逐步建立起具有行业特色的相对完备的知识体系和高精尖的科技创新体系。所以,在国内同类学科中,行业高水平大学的主体学科往往名列前茅,甚至有些学科还是国家在该领域的唯一的重点学科,并拥有一批该领域的学术代表人物。
中国地质大学拥有连续保持全国排名第一的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3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为我国培养了很多一流地学人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面向煤炭行业的特色型大学,是国内煤炭行业科学研究的主体力量之一,通过联合中国神华集团、中国中煤能源集团等龙头企业,汇聚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资源,形成了科技合力,已成为支撑我国煤炭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培养行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行业高水平大学的首要任务,行业的需求更是此类院校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行业能为院校发展提供科研条件,院校又为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提升。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优势学科的的辐射影响作用,行业高水平院校通过拓展学科布局,培育和建设了一系列特色突出、实力明显、在国内有较高影响力的交叉学科和特色学科,其优势学科以外的支撑学科在国内高校中也达到了较高水平。行业高水平大学对行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研究与实践结合紧密是行业高水平大学的又一个显著优势。行业高水平大学在科学研究上着重解决满足行业发展 源头 的基础性、原创性问题以及与行业产业密切相关的共性技术、核心技术问题。近年来,北京交通大学紧紧抓住轨道交通的行业关键技术进行科技创新。从2000年以来,该校直接承担的铁路行业研究课题占全校科研课题的比重超过一半以上,在行业关键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上赢得了发展的先机。此外,行业大学与行业长期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人才共享、工程实践、 联合培养、就业等全方位合作共赢的机制与传统,这也是行业大学多年办学才积累下来的独特财富。例如,中国药科大学与国药集团、石药集团、江苏恒瑞医药、上海医药集团等建立了产学研联盟,并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立项资助,积极参与省、市医药创新计划,筹建 江苏药谷 ,大学与行业协同发展,实现院校、学生、行业企业三方共赢。
第三,行业高水平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在大学生面临结构性失业的严峻情势下,行业特色大学因其专业型人才培养理念,教学上紧贴行业实际发展,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领先,动手实践能力相对强,专业素养、职业发展走向与行业需求契合较好,所以非常受行业企业的认可与好评!
行业高水平大学与综合性大学孰优孰劣?
有人说综合性大学与行业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一个偏学术研究,一个偏实践应用,但从最优人才培养角度来说,单独偏向于哪一种都不够科学。在行业高水平大学看来,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不矛盾,只是在具体的培养方案中有所侧重。行业特色大学既需要面向行业发展,培养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又需要瞄准行业发展前沿,培养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中国地质大学就是这么做的,一方面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为抓手,创新地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实施 李四光计划 ,着力培养地学拔尖创新人才,努力践行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
尽管行业高水平大学部分学科专业具有独特性和广阔的就业前景,但由于受单一指标大学排名的影响,目前来看,资源分配和优质生源都更倾向于综合性大学,此类院校的社会影响力日益降低,面临不断被边缘化的危险。由于受到综合性大学挑战,越来越多的行业大学被迫探索和创新,威胁也有转化为发展的契机,以河海大学为例,其通过加强与水利行业的契合,反而使其成为国内唯一同时建有水利类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大学。
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行业高水平大学走研究型路线仍存在困难。行业特色大学学科布局大多以工科为主,因受原主管部门业务范围的限制,学科面比较窄,大多以应用性学科见长,基础理论学科相对薄弱,科研能力就弱,成为晋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一道障碍。
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行业高水平大学办学经费稍显不足。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大多行业高校由隶属行业划分到教育部以后,经费的减少和政策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特色高校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其原主管单位中石化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属下的四大研究院、四大设计院力量已非常强大,对大学的投资意愿却不如当年。
所以,院校类型并不能成为院校选择时的主要依据,作为学生本人既要意识到行业高水平大学与行业联系紧密的特性所在,善加利用,又要认识到基础学科设置不够广博的劣势,竭力弥补。
行业高水平大学会从高校分类中消失吗?
行业高水平大学会从高校分类中消失吗?不会,行业高水平大学可能会变得综合化,但行业特色却会更加被强化,理由如下:
第一,符合国家高等教育战略布局。高等教育分层分类发展逐步得到认同,建设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有助于形成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和突出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协调发展的局面,为满足经济社会对各类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国家会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支持。
第二,仍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据工程院研究预测,我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高潮在未来15 ~20 年中不会有明显减缓的趋势,且由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还需一个较长的时期,行业高水平大学的优势学科和部分支撑学科仍将是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的重要阵地。
第三,国家隆重推出了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这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出的主旨。行业特色高校对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神圣的历史使命,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药科大学就已将卓越制药工程师人才培养列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战略目标,并在全国药学类院校中率先入选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 。
第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中关于高校分类管理和特色办学的要求,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将更加多样化,不同层次、领域中的高校都可以在各自领域争创一流,特色化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行业高水平大学多数已发展成为多科性大学,少数已成为综合性大学,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多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办学特色,重新定位,并谋求特色发展已成为多数行业高水平大学管理者的共识。
当下, 特色 正在成为一种择校标准,无论是教育部直属行业大学,还是地方所属行业大学,只要能办出 高水平 ,就一定会赢得高分考生的青睐。
行业高水平特色大学有哪些?
优质资源共享联盟:由中国地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华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13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行业高校)组成。共享联盟成员之间可加强互相之间的战略合作和优质资源互利共享,实现共同发展,可实现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学生互派交流、学分互认、重大科技项目合作、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图书文献资源互相开放、学生文体活动交流等各项合作。
按行业划分的高水平大学(加粗的院校)
1.石油行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西安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大庆石油学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原抚顺石油学院)、武汉工程大学(原武汉石油化工学院)、长江大学(原江汉石油学院)、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兰州理工大学(兰州石油化工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等。
2.冶金钢铁行业
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中南大学、辽宁科技大学(鞍山钢铁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钢铁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武汉钢铁学院)、安徽工业大学(马鞍山钢铁学院)、东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上海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原南方冶金学院)、桂林工学院(桂林冶金地质学院)等。
3.机械制造行业
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燕山大学(秦皇岛)、中南大学(长沙)、重庆大学、吉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广西工学院、西安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理工大学、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
4.铁道运输行业
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原大连铁道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兰州铁道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中南大学(含原长沙铁道学院)、同济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原上海铁道学院,现在江西南昌)、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苏州科技学院(含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
5.公路汽车运输行业
长安大学(含原西安公路学院)、重庆交通大学、山东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原长沙交通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含原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湖北理工大学(含原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在湖北十堰)黑龙江工程学院(交通、测绘、地质等高专合并)。
6.船舶工程行业
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原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现在江苏镇江)。
7.航空航天行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广汉民航飞行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张家界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华北航天工业学院、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桂林航天高等专科学校等。
8.电力行业
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上海电力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含原长沙电力学院)、重庆电力高专、郑州电力高专、太原电力高专、西安电力高专、山东电力高专、沈阳工程学院(沈阳电力高专、辽宁商务职业高专合并)、北京电力高专、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含原南京电力高专)、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
9.水利水电行业
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含原武汉水电学院)、河海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四川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南昌工程学院(含南昌水电高专)、浙江水利水电高专、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长春工程学院(土木、测量、水利电力高专合并)等。
10.工程师范类(此类大学毕业的学生一般为中职类学校的教师,就业前景广阔)
天津工程师院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广东科技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原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
11.地矿行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徐州)、合肥工业大学(合肥矿业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西安科技大学(原西安矿业学院)、东华理工大学(华东地质学院)、吉林大学(含原长春地质学院)、长安大学(含原西安地质学院)、等。
12.建筑行业
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深圳大学。
13.外语类
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西安外语学院、四川外语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吉林华侨外语学院、黑龙江大学、大连民族大学、延边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小语种)、云南民族大学(东盟小语种)等。
14.财经金融类
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金融学院、山西财经大学、吉林财经大学(长春税务学院)、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工商学院、江西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湖南商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商学院)、兰州商学院、云南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河南财经学院等
15.体育类
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
16.政法类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西南政法大学(重庆)、中南政法学院(已并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西北政法大学(西安)、上海政法学院、甘肃政法学院(兰州)。
17.电子行业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18.轻工业
江南大学(无锡轻工大学并入)、北京工商大学(北京轻工业学院并入)、天津轻工业学院(已改名天津科技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齐鲁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西北轻工业学院(已改名陕西科技大学)。
19.海洋海事类
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广东海洋大学(湛江)、浙江海洋学院、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
20.交通类
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大连交通大学、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已并入长安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已并入武汉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山东交通学院、长沙交通大学(已并入长沙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
21.化工行业
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化工大学(已并入南京工业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已改名华东理工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沈阳化工学院、吉林化工学院、浙江化工学院(已改名浙江工业大学)、青岛化工学院(已改名青岛科技大学)、武汉化工学院(已改名武汉工程大学)、西安化工学院(已并入西安理工大学)。
22.邮电行业
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已并入吉林大学)、重庆邮电学院、西安邮电学院。
23.气象类
北京气象学院(已并入南京气象学院)、南京气象学院(已改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气象学院(已改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24.林业类
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包括已并入的西北林学院)、福建林业大学(包括已并入的福建林学院)、浙江农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株洲)、西南林业学院(昆明)。
25.中医药行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沈阳医科大学。
26.药科
中国药科大学(南京)、沈阳药科大学。
27.军医
第二军医大学(上海)、第四军医大学(陕西西安)、第三军医大学(重庆)、第一军医大学(今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广州)。
28.粮食类
郑州粮食学院、武汉工业学院(原武汉粮食工业学院)、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长春)。
29.铁道类
石家庄铁道大学、大连铁道学院(已并入大连交通大学)、上海铁道大学(已并入同济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已并入中南大学)、兰州铁道学院(已改名兰州交通大学)。
30.艺术类
综合类:吉林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
美术类:中央美术学院(北京)、中国美术学院(杭州)、鲁迅美术学院(沈阳)、天津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
音乐类: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天津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州)、西安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韩璐(EN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