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被打玻尿酸 浙两大学生求职陷入“整容贷款”陷阱
更新时间:2017-08-09 13:51:57 来源:中金资讯网
求职被打玻尿酸,浙两大学生求职陷入“整容贷款”陷阱。现在大学生毕业之后,找工作成为首要的事情,而大学生在刚刚踏入社会之后,对于社会的经验和认识不足,往往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陷入一些求职的陷阱。

求职被带到整形医院做了微整
小包和小茹是同学,今年19岁,是台州电大大二学生,下学期开始实习,两人就想着找份工作。
8月4日,记者见到他们,两个男生个子不高,一脸稚气。两人的脸上,还留着打玻尿酸后的痕迹。小包的脸部僵硬,眼窝处还有点淤青,小茹的下巴显得特别俏。
“我们是男生,从来没想过要整形。面试后,公司的人就带我们去了美容医院,说整形是上镜的需要,钱也是公司出,我们稀里糊涂就去了。打完后才发现,这钱是用我们的名义贷款的。”小包说,“打针的时候可疼了,我打了6针后实在受不了,说不打了,医生说不行,一定要把剩下的3针全部打完。”
去求职最后怎么变成了整形?小包和小茹诉说了事情经过。
最近,他们在58同城看到台州星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招聘文员,就应聘去面试。
8月2日,两人来到位于椒江巨鼎国际商厦的这家公司,一名姓张的工作人员接待了他们。
“公司说文员的职位满了,问我们会不会打游戏?我说会,张某就建议我们当游戏主播,工作轻松赚钱也多。”小茹说,他们当时没有答应说回去想想。回家后,小茹收到公司发来的短信,让他们第二天带上身份证、银行卡和一寸照再来复试。
两个男生商量后,决定再去看看。8月3日中午11点左右,小包和小茹再次来到这家公司,张某说领导在开会,在等待了20分钟后,张某和另一个男同事就带小包和小茹去了爱美美莱美容整形医院。
公司出钱怎么变成了贷款?
“本来说是去医院咨询一下,到医院说要做微整,张某说做了微整后上镜好看,费用是公司出,没有提贷款的事。”小包说,“整形医院一名咨询师坐在他们对面,做出来一套美容方案,说哪里需要打,我们的银行卡和身份证也被拿过去,说登记用。”
接着,医院另外一名工作人员拿了小包和小茹的手机操作贷款。
小包的手机显示,下午1点14分,他收到一条“即分期”发来的短信:您申请的消费贷款30000元已审批通过!还款日为次月12日,还款方式为微信主动还款,每月还款金额为1550元。
看到3万元的金额,小茹吓了一跳。“我问贷款的钱为什么没到我的账号?对方说,你不用看这个余额,到时还款日会提醒,公司每个月分期帮你还。意思是我们干多久,公司会帮你还多久。”小茹说,在自己追问工资待遇和公司还款方式时,张某和同事的回答不一样,他也听得一头雾水。
打完针后,小包和小茹到公司签了一份“星计划签约合同书”,合同期限为一年,即从2017年8月3日至2018年8月3日。甲方保证乙方每个月收入保底3500元。两个男生并没有拿到合同,只是让他们拍了照。
因为打了玻尿酸,公司让小茹和小包在家休息3天后再来上班。
回到家后,小包的表哥卢先生知道了贷款的事,想想不对劲,“好好的去面试,怎么被带去整形了?如果这贷款是公司出钱,为什么要小包来贷款。而且每个月还款钱也是从两个孩子的工资里扣,这不也是孩子自己承担吗?”卢先生感觉这两个孩子被骗了,“我怀疑公司是诱导孩子去整形消费。”
小包表示,工作人员用手机操作贷款后,有电话打过来确认,自己的确同意贷款了,但当时是受到工作人员影响,完全没有了自己的主意,“一开始明确是公司出钱,我以为会一次性还上。后来才知道是我们自己贷款,今后以每月的工资扣。”
包妈妈知道儿子贷款的事后,一晚上没睡着,“两个孩子不懂事,还在读书,一步步被套进去了。你说好好的男孩子,有必要去打整形针吗?还没工作,就欠了3万元的债。”
招聘公司:微整贷款个人意愿,没有强制
8月4日中午,记者陪同小茹和小包以及家长一起来到星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为何小包和小茹过来求职,却被带到了整形医院?一名长发的女性工作人员回应了此事。
“当主播要火要赚钱肯定要颜值高点,做微整也是个人打造形象,但这是个人意愿,没有强制性,打玻尿酸也是他们签字后再打的。”这名工作人员说,小包和小茹虽然是学生,但是是一个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他们自愿申请贷款,一步步操作下来,他们都是知晓的。
小包和小茹说:“贷款是医院工作人员拿他们手机操作的,操作完后才知道贷款。”
随后,工作人员拿出两人的合同,称合同有两个方案呢,在酬金及税费这一项,小茹和小包选择的是方案二,即所得报酬全部归乙方所有,所有的投资费用甲方有权从乙方劳动报酬里扣除!签约起内,可以分期还款给甲方,如果乙方终止合同,乙方应一次性偿还甲方所有因乙方产出的全部费用。
记者了解到,这里说的所得报酬主要指直播平台粉丝刷礼物的收入,合同意味着“即分期”每月1550元贷款由公司还,但得从小茹和小包的工资里面扣除。
工作人员建议,他们可以选择合同的第一个方案,公司会给他们保底3500元/月,“即分期”贷款不从工资里扣,但甲方要收取乙方45%的所得报酬。
被问及还愿不愿意做主播的工作,小包和小茹直摇头。小茹的妈妈也不放心继续让孩子在这里工作:“他们还是学生,没有偿还能力,无缘无故拉去打针干嘛,是赚打针的钱。”
对于家长提出终止合同,工作人员还是建议小包他们继续做主播:“可以在家用手机直播,一天保证4个小时就可以了,公司也会对他们进行培训。如果要解约,公司不会追究违约责任,但打针的钱得由小包和小茹负责,针是打在他们脸上,公司不会承担。”
大学生常见的求职陷阱有哪些?
(一)、虚假广告陷阱
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上为了招到条件较好的毕业生,会夸大或隐瞒自己的某些情况。比如:在发布招聘信息时,往往故意扩大用人单位规模和岗位数量,进行虚假宣传;或者把招聘职位写得冠冕堂皇,不是“经理”就是“总监”,但实际上却只是“办事员”、“业务员”,根本没有广告上写的那么诱人。
(二)、色情陷阱
一些用人单位利用招聘、面试等侵犯学生。有一些招聘广告上称招聘男女公关人员,月薪上千或上万,令一些涉世不深的毕业生调入陷阱。所谓“男女公关”实则是从事性服务;所谓“高薪”实则是从事性服务时客人所给的小费。面对这样的问题或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一定要提高警惕,不可随便跳入这种陷阱。
(三)、传销陷阱
所谓传销,本是指生产企业不通过店铺销售,而由传销员将本企业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经营方式。
该经营方式受到国家的严令禁止。现在的传销者首选对象常常是急于挣钱的打工者特别是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欲骗对象的电话后,便打着同乡、同学、亲戚等幌子,以帮忙找工作为由,以高薪为诱饵,因人而异,投其所好,骗求职者去进行非法传销活动。求职者一旦进入陷阱,便限制人身自由,被迫从事传销,要么交3000-4000元入门费,要么花3000-4000元购买传销产品作为入门条件。传销组织者还采取扣留身份证、控制通讯工具、监视等手段不让受骗者离开,强迫他们联系亲友前来,或者寄钱寄物从中牟利。
(四)、协议陷阱
就业协议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就业择业过程中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就业协议一经签订,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按照有关规定,就业协议不能代替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这样就可能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纠纷。常见的毕业生签就业协议过程中遇到的陷阱又分为以下几种:
1.用人单位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
2.用人单位不跟应聘者签订劳动合同
3.用人单位不将承诺写入合同
4.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霸王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