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上学网
首页 > 资讯 > 大学 > 陈运超:大学的实质性改革能否在2020年重启?

陈运超:大学的实质性改革能否在2020年重启?
更新时间:2020-06-06 14:13:26    来源:搜狐网

大学的实质性改革能否在2020年重启?

文/陈运超

2020年注定是特别的。

全球饱受新冠病毒的侵扰,人类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心理受到沉重打击。而且,疫情逼迫着人类改变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种习惯,逐步生长出了新的社会运行模式,加速改造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与世界格局的大大小小。

教育受疫情的影响最为明显。师生对此感受良多,并在不知不觉中让学校教育教学发生着深刻改变,催促着学校进行系统的检视和有力度的改革,极有可能让2020年成为教育最实质性改革的元年。

这完全是可能的!

因为以下几大事件最为深刻地影响着大学、倒逼着大学进行最实质的改变。

01

第一,在线教学的大规模使用

虽然说,信息化技术及其运用早已风起云涌,运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并已深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学校教育教学之间的结合也早已开始,而且程度越来越紧密。但是,因为传统势力的强力阻止,信息化技术的教育应用一直没能深入校园、并未对教育教学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真正大规模地、全面地走进学校教育领域、并全方位地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教学技术、教学方式,还是因为这次疫情把师生逼出了校园、逼进了家庭之后而不得不做、不得不用的事情。

尽管刚开始师生并不都赞同、也并不都习惯这种本来不算新的教学方式,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被动使用之后,逐步熟悉并能熟练使用这种在过去并不被看好的技术方式,也逐渐养成了使用在线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及其管理的习惯。

通过实际使用,与线下教学相比较,师生认识到了在线教学方式在便捷性、灵活性、互动性、及时性与可播放性、可扩展性等方面所具有的明显优势。因此,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逐步习惯、认可并接受了在线教学方式的这些特点。

在线教学如火如荼地顺势开展的同时,所需要的相关教学管理、行政服务、运行机制也通过网络技术及时予以跟进。在线会议、远程办公、线上协同的治理模式、服务方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期待浴火重生。

这些在线教育教学及其治理模式的改变,正逼迫着大学顺势而为地下大力气加大“教育新基建”(请参见本微信号的前文)的建设力度,完善各种信息化教学平台、管理与服务系统和课程、学习资源。

同时,大学将不得不及时总结在线教学的特点与经验,思考运用信息化技术、特别是无处不在的移动网络、人工智能的无限威力,积极推动既有教育教学理念、思维与模式、方法与信息化技术的有机融合,从多角度予以变革、多方位进行迭代,提升教育目标、过程的适应性、针对性与精准性,迎接信息化浪潮的大浪淘沙。

这场改革的大幕已经开启。

02

第二,就业形势严峻复杂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在被逼无奈而不得不通过在线的方式开展教学及其管理、服务的话,那么,越来越严峻而复杂的就业形势,将成为倒逼大学下功夫进行全方位改革的硬核动能。高校重启实质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疫情暴发与转型发展的双重叠加。一方面,让就业岗位的供给在总体上呈现出非常疲弱的态势。各方面的信息都表明,就业招聘的岗位数量与人员数量都在逐年下降,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显著压力。就业难,不再是一个隐晦的话题,而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了每一所高校及每一位毕业生的面前。

面对雇主的挑剔与市场的严苛,一旦高校规模化提供的“产品”出现大量滞销,必定要承受来自政府、社会、学生及其家长的各种压力和市场无形之手的无情选择。

压力产生动力。这就必将倒逼高校及其学生自觉反思自身的不完美,不得不加速自我的锻造,寻找重新过上“好日子”的出口在哪里?让出口的萤火点燃对自身检视的热情、激发刮骨疗伤的勇气。

另一方面,在疫情危机之下、在转型发展压力之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要求也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就业的市场供给并非一无是处、哀鸿遍野,而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传统行业、传统就业不同,高新技术、公共治理、社会生活等新兴领域、新兴业态的就业,又有了欣欣向荣、供不应求的局面。

比如,与疫情等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相关的社会管理、基层治理、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领域、公益性事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又比较积极。

与信息化、智能化等信息技术、高新技术相关联、相结合的各个领域,对就业人才的需求也大量存在,其就业呈现出了知识化、灵活化、个性化、趣味化等不同于传统就业的新特点、新特征(可参见本微信号的前文)。这些领域对就业人员所要求的层次更高、职业素养更好、就业能力更新、开拓意识更强。

但是,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无论从学科专业的结构、层次与数量,还是从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方式与素质等方面都不能与时代走向、现实需求有效地对接起来,形成了有业难就、有人难求的尴尬。

数量与结构在需求与供给的变化,成为高校毕业生越来越明显滞销的两大主因。

从疫情的发展以及疫情之后,社会心理的恢复、生产生活格局的重塑、转型发展所需要的时空跨度来看,未来数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都将碰上就业供给数量的增速不大甚至大幅递减、供需结构明显错位的情况,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

结果必然导致高校在招生、就业上处于被动的局面。在越来越市场化的招生与就业环境之下,高校的好日子、大学生的“混日子”都难以为继。如果想避免大学及其学生的持续性被动、甚至关门大吉、淘汰了事,高校就必须做出大的改变,才能力保生存、端稳饭碗。

严峻而挑剔的就业形势,逼迫着高校至少在以下方面予以反思并加速改变自身的进程:

高校的办学模式与体制机制到底应不应该系统地检视?

高校的根本任务到底该是什么?

高校教师的主业到底该是什么?

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到底该以我为主、还是还须考虑社会的需求?

教育教学的过程到底该是该封闭在知识逻辑的象牙塔、还是也该借用外部的推动力?

学生成长到底应该是以外部的强制与灌输为主、还是应该着力于激发其内生动力?

等等。

尽管这些都是长期悬而未决、争论不休、很难变动的老大难问题。也许,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下,在外力的巨大压力下,大学可能会更加积极地携手社会,同舟共济、同心协力地加速改变!

03

第三,国际形势风云突变

国际形势本就越来越复杂多变,够烦心、令头疼了。

在疫情的持续发酵与强压之下,各国本该合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但是,当前,搞病毒污名化、掩盖自身应对不力等不道德的欺世逆潮,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进程受到极大阻碍,滋生民粹主义的土壤愈发肥厚,滋长甩锅情绪的氛围愈发凶狠。

国际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波诡云谲,国际格局与秩序风云变幻,正在加速地重塑全球化及其国际治理体系。

在这种背景之下,国际人文交往、人员交流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与挑战。大学之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大学之间的人员往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阻塞。

美国最近宣布了针对中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交流方面的政策调整,必然对今后中美两国大学之间的人才培养、学术合作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现在,还不知道其他西方国家是否会持续跟进?

但不管怎样,逆国际化的态势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在高等教育向外的通道变窄、国际化求学与就业渠道受阻的情况下,过去寄望于借力、借智的习惯性发展思维、模式将不可持续。大学自身的发展,必须更加坚定地立足自身,打造核心竞争力,加快强身健体的步伐,才能支撑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与国民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渴望。

在学生及其家长的教育出口变窄、选择变少的背景下,走出去、“用脚投票”的可能性减少之后,国内每一所大学的发展状况与办学质量将牵动着每一位国民的心,更加直接地与每一个家庭紧密地链接在了一起。

这,必然会催生出社会、家长和大学生更加关注、关心大学的改革与发展的极大热情,进而施压、并积极参与到高等学校供给侧的各项改革之中,倒逼大学必须加速变革,努力反映外部呼声与关切、更好主动地满足学生及其家长、雇主对提升办学水平与质量的热望。

大学的改革,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件、热点领域。

04

第四,紧日子甚至是苦日子的现实

经济不景气的直接后果,便是紧日子、苦日子的来临。

高等教育收入的减少,已然成为事实。在严峻的财政压力之下,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放大其效用?

这将成为大学一个急迫而现实的课题。进而,倒逼大学必须更加聚焦主责主业,突出优先事项,重构学科组织,优化运行过程,注重效率效益。

但是,什么是主责主业?什么是优先事项?怎样提高有限资源、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效益?对于长期处于一大二公的体制与机制之下、经济环境相对宽松之中的大学来说,并非一目了然。

反而,过去火热的招生、火爆的就业,让所有大学享受红利的好日子,持续了长达几十年的时间,获得了一俊遮百丑的便利,也一叶障目地迟滞了大学反躬自省、忽略了对自身的实质性改革。

现在,在财收压力、就业压力的双重倒逼之下,每一所大学所具有的优点与缺点都被迅速地放大,让大学更能清晰地看清自己、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更可清楚地制定发展目标、更合理地选择优先策略,尽快提升办学的适应性与竞争力。

时不我待!共同期待!

来源:苦思瓜

热词:重启 实质性 大学 大学生活

上一篇:别具一格!西安大学城里的毕业照火了!
下一篇:浙江牵手英国名校合办人工智能学院 系中国首个

站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