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上学网
首页 > 资讯 > 高中 > 高考捍卫者刘海峰:用研究让高考之争更理性

高考捍卫者刘海峰:用研究让高考之争更理性
更新时间:2017-05-12 01:42:22    来源:中国网

高考捍卫者刘海峰:用研究让高考之争更理性

从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办公室望出去,是绵长的白城沙滩。再远处,是泛着三两只游船的海面。

“1978年刚入校时,我们还要端着枪在这片沙滩上巡逻,防范海峡对岸的‘水鬼’特务。”刘海峰指了指窗外的海水。他1米8,高且瘦。

刘海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高等教育研究专家,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录取大学生中的27万分之一。

40年来,高考从一代人命运的拯救者,演变成“人人都能吐槽几句”的人才选拔机制。

40年来,刘海峰从参与高考到研究高考。他钻进“故纸堆”,为科举制“平反”,与主张废除高考的激进派论战。

他成为研究高考和中国人才选拔机制的专业户,也是高考制度旗帜鲜明的捍卫者。有学者和媒体调侃他“保守”。

“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对高考歧义最多的时候,能用深入的研究让争论变得理性。”刘海峰说。

刘海峰1978年拍摄于厦门大学校门口。

【高考关键词】

录取率

高考录取率是衡量高考难度的标准参考系数。录取率越高,相对而言考大学越容易,录取率越低,考大学的难度越高。

从1966年停废高考,到1977年9月决定恢复高考,加上1977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及允许1978级高中生的优秀者提前报考,12年时间跨度里累积了高达2000多万考生。通过地区初试和超过半数的青年选择报考中专,1977年最后实际参加高考的人数为570万,录取27万多人,录取率低于5%——创造了中国高考史上最低的录取率。

1978年高考录取率约为7%,1979年约为6%。

此后,随着录取规模的持续增加,高考录取率呈快速增长态势。

热词:高考 教育 资讯

上一篇:江苏省召开普通高考安全培训暨考务工作会议
下一篇:王俊凯快参加高考 各自单飞上节目TFBOYS组合还能走多远?

站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