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上学网
首页 > 资讯 > 大学 > 四川传媒学院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升级版”

四川传媒学院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升级版”
更新时间:2017-05-20 18:29:08    来源:华禹教育网

时光回溯20年,1997年,一所以培养现代传媒业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新机制高校——四川传媒学院(原成都理工学院广播影视艺术学院)应运而生。
时光回溯2年,2015年,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首批向应用型转型的高校名单中,四川传媒学院榜上有名。
20年光阴荏苒,坚定走“应用型”道路的四川传媒学院培养出4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传媒行业的中坚力量。
2年转型升级,传媒产业正步入全媒体、融媒体时代,四川传媒学院转发展的“型”,提发展的“速”,强发展的“核”,走出了新机制高校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路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四川传媒学院坚定走“应用型”道路,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升级版”。
□杨凡/文孙浩睿/图
找准升级的突破点升级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产业转型
有人会问,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坚定走“应用型”道路的四川传媒学院,为何还要提出向“应用型”转型发展?
在四川传媒学院人的眼里,转型,不是学校办学方向的改变,而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升级。
“升级”二字道出了学院转型的核心——打造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升级版。
走了20年的应用型道路,升级的原动力和迫切的需要来自哪里?
“现代传媒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常态下的传媒产业正步入全媒体、融媒体时代,以IPTV、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爆发及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并存,传媒人才需要从以前服务传统媒体到适应新媒体、融媒体发展的升级。”学院相关负责人说。
升级是行业升级对人才升级的需要,更是学院未来发展继续领跑行业的迫切需要。
面对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升级的方向在哪里成为学院需要厘清的问题,如何升级更是摆在学院面前的一道考题。
面对挑战,四川传媒学院有清晰的思路,用20年来的应用型高校办学的经验和敢为人先的气魄,提出了把握“媒体融合”的现代传媒产业发展趋势,用人才培养升级服务传媒产业转型目标。
“技术的革新缩短了传媒行业内不同主体之间硬件上的差距,软实力尤其是人才优势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学院相关负责人说,升级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规格的升级,从与行业发展“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升级。
目标既定,路径何在?作为我省率先实施应用型传媒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的高校,学院找准了突出培养学生适应融媒体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两个升级的突破点,把培养目标由“培养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升级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一专多能、掌握多项高端专业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可靠的高素质传媒人才”。
升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学院将传媒艺术与现代科技融合,加强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于是,我们看到新媒体相关院系、11个新兴专业相继成立;学生的课程上少了理论课程、与产业脱节的课程,多了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反映传媒新业态的系列课程;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多了艺术教学课程,技术能力提升课程,新媒体类、通识课程,前沿性技术课程等排进了学生能力提升的清单。
升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学院把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贯通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于是,我们看到,学生的实践课开在了直播间、摄影棚等按照真实生产条件建设的教学场所中;学生拿着先进的设备在校园内,按照作业产业标准,完成自己的作业;“大一有意识、大二有规划、大三有行动、大四出成果”的理念,让创新创业课程贯穿4年的大学生涯。
人才培养规格的升级让学院人才培养的大树更加枝繁叶茂,近5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达134项,省级项目274项,孵化出企业42家;参加竞赛得奖904项,其中国际国家级奖235项,省级奖366项。2017年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四川传媒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显示,学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3.86%,专业就业对口率超过75%,自主创业率达到9.74%。
做实升级的关键点规划应用型人才培养升级有效路径
4月下旬,全国各地的420多家用人单位携1.5万余个就业岗位,来到四川传媒学院选聘人才。
“四川传媒学院的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沟通和应变能力强,同时创新意识和能力也很突出。”一名企业负责人说。用人单位的赞誉,是对学院升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肯定。
肯定的背后是学院规划了具体可操作的路径,让升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道路越走越畅。
消除人才升级的障碍,学院优化升级执行机制,由企业家、教育专家和行业专家共同构成学校决策层,增加行业专家在决策层中的人数进一步优化决策层结构。
加强人才升级的基石,学院打造了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在中央广播电视台、省市广播电视台等著名文化传媒机构有从业经历的就达417人。
夯实人才升级的基础。高清3D转播车、3000套非线编机、300台4K超高清摄像机……价值2亿元,同类高校首屈一指的音像制作设施设备,让学生在学校就锻炼出适应4K、3D、VR(虚拟现实)、AR、MR等传媒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
构建人才升级的平台。联想、微软、惠普、索尼、松下、佳能集团……世界500强企业都是学院合作名单中的一员,还先后与100多个政府机构、各级广播电视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6-2017)》显示,学院艺术学学科在全国排名第23位,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类全国排名第7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全国排名第3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全国排名第6位,摄影专业全国排名第9位。2013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颁发的“产学研合作促进奖”,2016年被授予“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称号;2016年获得“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成果孵化奖)”;2017年入选教育部规建中心“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试点院校。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大学排行榜上,学校自2015年起就在同类高校排行榜中稳居前三位……成绩是各方对学院升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实践的具体肯定。
把握升级的着力点融合发展培养行业领跑人才
“四川传媒学院的毕业生大大提升了全省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制播能力。”曾有传媒行业的专家这样评价学院的毕业生。
带领行业整体向前发展,这是学院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是学院人才培养的使命担当。
“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传媒产业”,这一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让学院更感升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紧迫性。
“中国(西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协同创新研制中心暨府河源影视传媒科教基地项目”被四川省政府列入建设“高清四川智慧广电”专项改革方案、首批“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试点高校,“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正式挂牌……机遇拓宽了学院未来发展的道路。
机遇面前,四川传媒学院人格外冷静,转型升级道路必须走得更加踏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升级更来不得半点虚的。
如何实现对行业发展的“并跑——领跑”?学院给出了“深化产教融合、紧密校地合作”的回答。
去年5月27日,成都市郫都区人民政府与四川传媒学院正式签订“影视硅谷”项目协议,共同打造府河源影视传媒科教产业园暨西部环球影城影视动漫拍摄、后期特效制作基地。
这座投资30亿元,占地2000余亩的“影视硅谷”,将建起影视动漫与新媒体基地、电影技术与虚拟现实产业与科教基地、影视拍摄及后期制作基地、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协同创新研制基地、虚拟现实产业应用推广基地、4K/8K超高清数字视频制作与影视特效制作基地、影视拍摄基地(数字虚拟摄影棚群落)、3D影视动漫摄制和3D动画制作基地、影视传媒与文化创意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影视硅谷”成为学院瞄准未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升级版,推进学院转型升级的具体实践。
迈步从头越,走过20年历程的四川传媒学院,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更加灿烂的未来。学院毕业生、中央电视台2016年《好记者讲好故事》中11位“好记者”之一、四川卫视主播李丹。

热词:四川 高校

上一篇:石家庄学院举办“五月的鲜花·朗读河北”比赛
下一篇:河北衡水桃城:进入高校开展法治讲座

站外信息